天津塔吊租赁新闻
这里建的真是太快了。”从天津塘沽市区出发,沿着南海路一路向北,驶过彩虹大桥之后,操着一口天津话的出租车师傅忍不住说了这句话。从两旁林立的塔吊可以看出,这里是一片大工地。
事实上,这里正在建造的是一座城市。只是现在除了崭新、平直的道路和路牌之外,还看不到一位居民,它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天际线。最大的提示标志就是中央大街旁边那块巨大的石牌,上面写着这座城市的名字:中新生态城,对面是围成巨狐的几十根彩旗杆,正中间的两根上飘着的分别是中国和新加坡的国旗。
这座“中新生态城”正是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造的。之前两个国家曾经成功地合作了苏州工业园的项目,推动苏州这个以园林风景著称的城市GDP总量跃居至全国第五位。双方共赢的结果促使两国决定再次合作,试图探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发展之路。
没有人不为这样的未来之城感到好奇和渴望,描述它的词汇几乎满足了现在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所缺乏的一切——健康、低碳、宜居、环保……
“其实‘低碳’的概念我们早在两年前生态城动议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来了,”生态城管理委员会环境局副局长闫栩说,“只是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才使得大家熟悉接受了这个词。”
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去,生态城从纸上的规划开始变成人们眼前的街道和建筑,它背后的实现路径是否顺利?这片盐碱荒地在变成未来理想之城的路途上还有哪些障碍需要跨越?
造城起步:“大多数工作都在地下”
尽管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但是生态城中包括动漫产业园、滨海家园等工地上均还有施工工人在忙碌,清冷的大街上偶尔走过三五成群的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由于施工的范围太大,到了吃饭的时间,还需要用车辆把工人们送到食堂就餐。
“今年春节很多工地是不停工的。”徐龙占告诉记者,他在中新生态城服务中心工作。服务中心是一座四方形、橘红色的两层建筑,除了工人们的宿舍居住区,这里是唯一一座已经投入使用的公用建筑,里面的工作人员有四五百名,他们分别属于生态城管委会、中新生态城合资公司和中方投资公司等几家主要的机构。
据了解,合资公司由以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主的中方联合体和以新加坡吉宝集团为主的新方联合体组成,中方以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内海滨休闲旅游区内塘沽和汉沽交界处的30平方公里土地作价入股,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负责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对外推广。中方独立设立的投资公司依靠下属的四个子公司具体承担整个生态城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市政景观、能源、建设、环保等。
按照生态城的总体规划,从2008年直到2020年,生态城的建设被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而2010年正是近期目标实现的年份,这一阶段开始建设的是面积为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记者在施工区域看到,除了“动漫产业园区”以及一个由吉宝置业公司开发的售楼处项目初具形状之外,大多数被施工板围起来的项目区域还是一片蛮荒和泥泞的状态。环境局的刘铮介绍说,由于这里以前是盐碱地,很多地方都是废弃的盐田,需要进行排水、吹填、翻晒、覆土等工作,所以和在其他地区建设不太相同。
“有做房地产的朋友对我说,‘你们做的太慢了’。”闫栩告诉记者,“但由于我们是在一块‘白地’上建城,所有的规划都需要从头开始,现在控规和详规都已经做完了,起步区的道路和管线建设也已经完成,应该说两年来大多数的工作都在地下,在外面还看不到太多。但今年应该就能够看到了。”
生态城管委会主任崔广志用数字总结了2009年的工作成果,包括“拆迁25万平方米,土地吹填500余万立方米,起步区30公里生态道路、58公里水汽热管网、210孔公里通信管网、7.3公里垃圾管网以及已经开工的国家动漫产业园、起步区生态住宅、酒店、办公楼宇、雨污泵站等。
记者了解到,在已经开工的房产项目中,包括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公屋项目、吉宝项目以及世茂项目等,其中吉宝项目是由新加坡吉宝集团在生态城内建造的商用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预计2011年年底竣工。
不过,“建设速度和投资力度尚不理想。目前,起步区的开工面积仅为30%(包括道路),与年初制定的建设计划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实现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确定的三年基本建成起步区的目标带来较大压力。” 管委会主任崔广志表示,“市委、市政府在去年和今年的工作报告中对生态城的核心要求只有两个字,就是‘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