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塔吊租赁资讯
“体制机制创新是我国塔吊行业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目前国内的塔吊行业内各种企业所有制形式并存,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尽管它们体制创新形式各异,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企业发展与员工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地位真正实现。”中国塔吊行业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俞琚说。 徐工集团:实现“松散型”到“集团化”转变 作为塔吊行业里的“老大哥”,徐工集团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地方的两个小型机械加工企业,后转产汽车起重机和压路机。1989年,徐工将三大主机厂和一个研究院合并,并整合了基础零部件厂,完成了集团公司的实体化运作。 这种从松散型向集团化的转变,实现了全集团发展规划、生产经营、制造资源、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集中统一,徐工发展从此具备了整体优势。1998年,徐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集团整体改制成为国有独资公司,着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作为国家首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徐工集团通过不懈地改革改制,精主干、剥辅助,聚主业、去枝杈,转机制、增活力,强化精益管理,摒弃粗放经营。”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介绍说,近几年徐工完成了56家中小企业的改革改制,涉及资产近20亿,另外注销了100多家小公司,使塔吊行业和专用车辆的核心业务明显强化。 在广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依靠集团整体资源平台,徐工对下属上市公司徐工科技股份公司进行了整合再造,实施“瘦身轻装一体化”运作,为其更快发展提供了条件。 好机制换来新活力。由于核心能力的提升,从1989年成立时的3.3亿元规模到2003年超过100亿元,徐工集团用了14年;2003—2006年,徐工仅用3年时间便实现了100亿元到200亿元的跨越;2007年,徐工资产由200亿元跨至300亿元。19年时间,徐工资产增加了100倍。“徐工要继续克服体制改革的各种困难,践行‘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价值观,坚守‘充分开放,以我为主’的合资合作原则,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对于徐工的未来,王民信心满怀。
中联重科:“经济”与“科技”终于亲密握手 从1992年8名科技人员筹资50万元创办公司,到2006年底发展成为总资产80多亿元、净资产20多亿元的塔吊行业行业强劲品牌,中联重科的发展,为“好体制解放生产力、好机制铸造强品牌”作了最生动的诠释—— 1985年,中联重科第一大股东——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被列入第一批改制的科研院所。“国家要‘断奶’,科研院所如何谋求生存之道?”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纯新回忆说,“逐步削减‘事业费’后的建机院开始以研究所、研究室为承包单位,对外有偿转让科技成果。但这种模式弊端凸显:院整体研究实力和集成攻关协作度下降,短期行为明显;图纸卖来卖去,价格越来越低,科研发展没有后劲。” “守着堆积如山的科技成果,过着紧巴巴的穷日子。搞科研的全然没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感觉。”时任副院长的詹纯新终于坐不住了。1992年,他牵头与其他7人筹资50万元组建了中联公司。成立仅一年,公司研发的混凝土输送泵就赢得市场认可:1993年盈利30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企业大举进入塔吊行业行业,给中联不小的压力。“必须谋求上市,上市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公司人才、品牌、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给科研院所带来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和机制创新。”
|